本文作者:访客

多民族情感故事

访客 2022-09-10 583
多民族情感故事摘要: 中新社乌鲁木齐10月9日电 题:百年“户儿家”讲述新疆多民族和谐共居的生活作者 史玉江67岁的李红秀是新疆阿勒泰市红墩镇萨亚铁热克村的农民,由她创立的“户儿家”民俗陈列馆述说着当地...


微信分身24小时自助商城: 
http://vip.look189.cn/vip/

微信分身24小时自助商场:
vip.xcxai.cn/vip

微信分身24小时自助商场:
521.xcxai.cn/vip


中新社乌鲁木齐10月9日电 题:百年“户儿家”讲述新疆多民族和谐共居的生活

作者 史玉江

67岁的李红秀是新疆阿勒泰市红墩镇萨亚铁热克村的农民,由她创立的“户儿家”民俗陈列馆述说着当地多民族和谐共居的百年传奇,也见证着时代的发展变迁。

“户儿家”始于1861年,已有百年历史,是指当时从甘肃、陕西、山西一带,迁徙至新疆阿勒泰市红墩镇阔克萨孜村一带的40多户汉族农民。“户儿家”是哈萨克族牧民对这40户汉族人家特有的称呼,又被称为“老四十户”。

“这里曾是一片荒滩,那时没人长住。”如今农家院落林立的阿勒泰市红墩镇就是李红秀所说的荒滩地带。从那时起,“户儿家”们便在这里安家,起居,劳作。

1966年,李红秀从青海来到红墩镇,“刚来的时候住‘地窝子’,因为第一次住,走进去时差点摔倒。”李红秀说,那时,家里的衣服、鞋子、被子、粮食、奶牛都是政府给的。

李红秀和当地的哈萨克族、蒙古族朋友同吃住,共劳作,相互学语言,时间长了就跟亲人一样。“老伴家几个兄弟坐一起聊天,聊着聊着就说起哈萨克语,偶尔还会说些蒙古语,我能听懂,但是说的没他们好。”

多民族情感故事

1972年,李红秀嫁到曹家。一张黑白照片悬挂在李红秀家中。这张拍摄于1954年的照片中,是她丈夫的爷爷曹光一家25人。曹家是老“户儿家”,20世纪40年代,曹光收养了哈萨克族三个孤儿,并将他们抚养成人。

闲余时,长辈们爱讲“户儿家”的往事,那些或有趣或悲伤的故事,年轻时的李红秀经常听得着迷。“这些故事经常在我脑海中呈现。比如牧民向农民学耕种技术、农民向牧民学牛羊养殖的事就很有意思。”

李红秀喜欢收藏老物件,爷爷奶奶用的走马灯、缝纫机……她都留了下来。“在1980年,儿子想卖掉铜制的马镫,被我制止了。”

看着这些老物件,李红秀就会想起过往,不管酸甜苦辣,总有割舍不下的情感,她希望给“户儿家”的后代们留着那段艰苦历史的“物证”。

时间久了,老物件就堆在院内各个角落,“记得有根牛皮绳当时就放在缸子里,结果被雨水弄湿后损坏了。”心疼之余,李红秀开始考虑腾个房子专门收藏这些物品。

2012年,在邻里的支持下,李红秀创办了“户儿家”民俗博物馆,煤油灯、狗头帽、烟荷包、旧粮票、小人书等悉数收藏。其中苏联造的老式缝纫机,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。她要用老物件再现“户儿家”百年生活与历史。

百年间,天津商贩、上海艺人、维吾尔族打馕人、回族大厨等,如“户儿家”一样,先后在红墩镇“扎根”。

经多年的收集,馆内陈列着“户儿家”从艰苦岁月相伴走来的汉、回、哈萨克、蒙古、维吾尔等民族所用的马鞍、犁地器具、煤油灯、陶具等近300种老物件,其斑驳的痕迹仿佛在诉说着那段不朽的历史。

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,李红秀和周边邻居以老“户儿家”旧址为依托,创办“户儿家”文化大院,开设“农家乐”,发展庭院经济。如今,该院落从最开始的30平方米扩至200平方米,每天迎来送往各地的游客。

百年来,“户儿家”从最早的40户,发展到现在3000多人的村落。李红秀称,“‘户儿家’家族成员由三四个民族构成的情况很常见,每个家里都能找到懂二至三种语言的人。”

1861年至今,“户儿家”已传了七代,总人数超过2000人,他们分别定居在阿勒泰、乌鲁木齐、北京等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城市,还有人去了海外。

“户儿家”民俗博物馆常年免费开放,李红秀既当管理员,又担任讲解员。如今,李红秀已义务讲解了十来年,她表示,要把多民族和谐共居的故事一直讲下去。(完)

来源:中国新闻网

声明:本文内容及图片来源于读者投稿,本网站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,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,根据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》,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,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,我们会及时删除。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35210957@qq.com,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。

下载.png


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

作者:访客本文地址:https://27xn.com/post/10219.html发布于 2022-09-10
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新世家 - 专业有趣的百科知识分享网站

阅读
分享